龍樹菩薩引述的大乘經中,包含了《無量壽經》、《般舟三昧經》等宣說極樂淨土的經典。由於龍樹菩薩對於極樂淨土的詮釋,被後代的淨土信仰者所接受,因此將他推尊為「淨土宗」的祖師。值得注意的是,龍樹菩薩不僅是「淨土宗」的祖師,也是其他宗派推崇的祖師,漢傳佛教稱之為「大乘八宗」的共祖。
在敘述龍樹菩薩的淨土教義之前,淨土信仰者可能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龍樹菩薩是否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因為這是淨土信仰的根本要義。這可以據佛教經典、傳說與傳記中,所傳說的故事來看。
首先是龍樹菩薩臨終的情形。鳩摩羅什的《龍樹菩薩傳》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略有差異,但都提到了龍樹菩薩自斷命根,布施給怨忿者的情況,同時也都沒有提到是否往生極樂世界之事。
《龍樹菩薩傳》說:「是時有一小乘法師,常懷忿疾。龍樹將去此世,而問之曰:『汝樂我久住此世不?』答言:『實所不願也。』退入閑室,經日不出。弟子破戶看之,遂蟬蛻而去。」《大唐西域記》卷十,則敘述國王因龍樹的協助而得長壽;王子為了早日繼承王位,知道父王如果沒有龍樹的協助,將不能如此長壽,因此當面向龍樹菩薩請求施捨項上人頭,於是龍樹「以乾茅葉,自刎其頸,若利劍斷割,身首異處。王子見已,驚奔而去。」從這兩則記載,可見龍樹菩薩施捨性命的作風,是標準的菩薩行者「難行能行、難捨能捨」的氣概。
然而,在其他一些傳說中,龍樹菩薩是發願往生淨土的。如唐.迦才《淨土論》中,引用了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的偈頌《十二禮》,表達禮讚阿彌陀佛並發願往生之意。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翻譯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往生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中記述此咒的來源是:「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此咒。」在《入楞伽經》卷第九「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這都是翻譯的經典中,有龍樹菩薩發願並且已經往生極樂世界的信仰。
此外,在漢傳佛教的往生傳中,記載淨土宗的祖師、北魏的曇鸞臨終之前,夢見自稱龍樹菩薩的梵僧,告知他即將壽終:「一夕,鸞正持誦,見一梵僧掀昂而來,入其室曰:『吾龍樹也,其所居者淨土焉。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由此可見,儘管在傳記中沒有提到,但是龍樹菩薩在佛教的經典與信仰的傳統中,被視為一位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而且已經在西方淨土的一位大德。
龍樹菩薩為後人的開示
龍樹菩薩造《十住毗婆沙論》,論中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偈頌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彼佛本願力,十方諸菩薩,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諸菩薩,具足諸相好,以自莊嚴身,我今歸命禮。彼諸大菩薩,日日於三時,供養十方佛,是故稽首禮。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緣,歎彼佛功德,我今歸命禮。其土具嚴飾,殊彼諸天宮,功德甚深厚,是故禮佛足。」
又造《大智度論》,開示修行念佛法門:
「念佛三昧,能除種種一切煩惱,以及先世的罪業。其餘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卻不能除瞋恨。有的能除瞋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癡,而不能除淫欲及瞋恨。有的雖能同時除去貪瞋癡三毒,卻不能除掉過去世的罪業。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以及先世罪業。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夠度脫眾生。如果有菩薩想要救度眾生,其他的三昧,沒有像念佛三昧的福德善根一樣,能夠迅速消滅一切罪惡。又佛陀為法王,菩薩為法將,菩薩最尊仰最敬重的只有諸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常念佛。譬如大臣,由於特別蒙受皇上的恩寵護念,因此常常思念感恩他們的君主。菩薩們也是這樣,知道一切種種的功德,無量無邊的智慧,都是從佛陀身邊得來的,因為知道如來恩德極重的緣故,而常常念佛感恩。」
又說:「如果時常發願想要不離諸佛如來的人,那麼此菩薩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常常可以遇到諸佛。」
當有人問:「菩薩應當努力去度化眾生,怎麼還會想要時常親近諸佛呢?」
龍樹菩薩回答:「大部分眾生尚未進入菩薩位,尚未達到不退轉之地,還沒被授記成佛的緣故,這時候由於自身力量尚未具足,如果遠離諸佛,便會敗壞種種福德善根因緣,沉溺在煩惱大海之中。假使自己尚且不能自度解脫,如何能夠度化他人解脫?就好比有人乘船,船隻行到河流中央時,突然破損敗壞即將沉沒,此時,如果不會游泳而想要救度他人,讓自己反而先沉入水中,則對彼此都無利益。又比如以少許的熱水,潑灑在大冰池上,雖然暫時融化了一點點的冰塊,但是很快地,這少許的熱水反過來會被凍結成冰。
菩薩若尚未進入佛法修學次第中的不退之位,尚未悟入諸法實相,此時如果遠離諸佛,以自己少許的功德,又沒有智慧方便之力,就想要度化眾生,雖然有些微少的利益,卻反而更加快速地墜落。
聲聞、辟支佛二乘聖人,雖然有涅槃的功德利益受用,但是並不具足一切智慧,因此不能教導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諸佛世尊由於證得一切種智的緣故,具有無量的智慧方便,所以能夠教導菩薩。就如同大象陷沒在爛泥之中,唯有同樣具有雄力的大象才能救出,不是其他小動物能救的。菩薩如果進入錯誤的道路,只有諸佛如來才能救他,因為只有諸佛才是與菩薩行走於同一菩提大道。
其次,菩薩要常常如是想:『我尚未獲得究竟的佛眼,就如同盲人一樣,若是不經由佛陀來引導,則不知趣向,就會錯入其餘二乘或外道的路途之中。』縱然能聽聞到佛法,因不具擇法眼,實際卻是離開佛陀而不自知,而漸行漸遠到別處修行去了,那麼就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受什麼教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實踐了多少的教法?另外,菩薩若能見佛,如果能夠親眼看到佛,那麼就可以心地清淨。若是親自聽聞佛的法音,那麼心中則會喜愛好樂佛法,得大智慧。只要依循佛陀的教法來修行,就能得到究竟解脫。有以上種種親近如來的無量無邊功德利益,怎麼可以不一心一意想要見佛呢?
就好像嬰兒不應該讓他離開母親,又像遠行的道路中不可沒有儲備糧食,大熱天裏離不開涼風和冷水,極寒的天氣裏不能沒有火的溫暖,渡過深水不能沒有船隻,病人不能遠離好的醫生;而菩薩修行佛法不能夠離開諸佛如來,並且比上面的事情更加重要。父母、親屬、善知識、人、天、國王等,都不能像佛陀一樣地給我們那麼大的利益安樂。如來能夠廣大的利益一切菩薩,使菩薩遠離種種痛苦煩惱之處,進升安住於諸佛如來的究竟圓滿之地。因此,菩薩常欲見佛、不離於佛。」
又有人問:「如何才能夠不離諸佛?」
龍樹菩薩回答:「眾生有無量劫以來累積的罪業因緣,雖然也有修福德善行,但是智慧淺薄稀少。或者雖然有智慧,但是福德善根微薄不足。菩薩上求佛道時,要行生忍和法忍。為了行生忍的緣故,要在一切的眾生之中,發起大慈悲心,因而可以滅除無量劫來的罪業,獲得無量的福德善根。為了行法忍的緣故,必須破除對種種一切法的無知無明,如此便可獲得無量的智慧。如是生忍、法忍兩種行同時和合並修,生生世世即可不離於佛。
另外,菩薩由於常常『喜愛、好樂念佛』的緣故,每在『臨終捨身、再度受生』的生生世世當中,恆常可以親近諸佛。例如有些眾生習氣貪欲心較重,捨生之後獲報淫鳥的身體;瞋恨心較重的,生在毒蟲之類當中。菩薩並不執著貪戀轉輪聖王和人天的福報享樂,唯獨一心憶念諸佛的智慧功德,因此可以常不離佛,一切眾生都是隨其心念所偏重的一方而住,而必然感應受報得到相應的身形。
其次,菩薩因為常常喜好修習『念佛三昧』的因緣,所生的地方常常可以見到諸佛。如《般舟三昧經》中所說,菩薩進入此般舟三昧之後,即現生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龍樹菩薩悟道因緣
龍樹菩薩自發現「欲為苦本」的道理,與佛陀出家之前所洞察的:即使是人間幸福美滿的帝王式生活,它們(苦樂愛欲)在本質上仍然是空虛的。二位聖者都洞察到了存在本身的不安性,而積極尋求證悟第一義諦。
龍樹菩薩曾造《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又名《親友書》道盡了他發心的因緣:
禪陀迦王應當知,生死苦惱多眾過,
悉為無明所覆障,吾欲為彼興利益。
譬如刻畫造佛像,智者見之宜恭敬,
我依如來說正法,大王亦應深信受。
汝雖先聞牟尼言,今若聽受轉分別,
猶如華池色清淨,月光垂照踰暉顯。
佛說六念常修習,所謂三寶施戒天,
修行十善淨三業,離酒放逸及邪命。
觀身命財速危朽,應施福田濟窮乏,
施為堅牢無與等,最為第一親近者。
勤修淨戒除瑕穢,亦莫悕求願諸有,
譬如大地殖眾物,戒亦如是生諸善。
修忍柔和捨瞋恚,佛說是行最無上,
如是精進及禪智,具此六行超生死。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為勝福田,
現世流布大名稱,未來福報轉無量。
龍樹菩薩一生中,求法、弘法、破邪、顯正,作風皆極為強勢,折服無數外道,度脫他們到佛陀的甚深了義正法中。龍樹菩薩傳法給提婆菩薩之後,入於三昧,然後如蟬脫殼,無所罣礙地解脫生死。
上文參考以下網頁鏈接: https://www.modernpureland.org/webc/html/book/show.php?num=145&page=1&kind=23 及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Dw/D13/D13-5.htm
(林定崧 整理)
有關購買本公司之書籍,出發及發行等事宜,請致電:000852-31162600,或電郵:pr@sinocultur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