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大公報» 日期:2015年12月18日
「喜悅人生.自在生命」
漢、南、藏三大語系佛教領袖「慈悲與智慧」對話論壇
在港舉辦獲得圓滿成功 逾400位人士參與盛事
特約記者:鄭錦鳳 攝影:菩提攝影隊
由中華佛教文化院與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主辦,中國緬甸友好協會、緬甸中國友好協會、香港緬華互助會、雲南旅港同鄉會協辦的「喜悅人生.自在生命」漢、南、藏三大語系佛教領袖「慈悲與智慧」對話論壇,於2015年12月9日在香港觀音講堂隆重舉行,是次活動有近20位社會知名人士應邀主禮剪綵,歷時3小時的對話論壇,吸引了400多位社會人士與信眾參與盛事。
漢傳、南傳、藏傳三大語系的佛教,是佛陀根據不同人的根基應機說法,三傳佛教同乳同源、一脈相承。這次活動特邀了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西方寺主持寬運大和尚,緬甸佛學國師昂山禪師及青海陀樂寺住持阿旺嘉措金剛上師共同主講並進行了熱烈的對話交流,共同探討「喜悅人生.自在生命」的主題,傳遞佛教慈悲無我的向善力量,讓人們的心靈得以成長堅固,以面對生活種種的迷惑與困厄。三位宗教領袖的演講與對話可謂精彩紛呈,簡述了佛教慈悲精神在「人間」的實踐和落實,發揚了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藉此解決現實社會中種種的問題,令眾生從煩惱中解脫並獲得喜悅、自在的人生。三位大師共同祈願社會大眾光明自信,前程遠大,最終實現活動「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的「六和」願景宗旨。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香港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廖勳,緬甸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總領事趙佐蘇,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中華佛教文化院主席張國良、中國緬甸友好協會副會長彭放,全國人大代表、東區區議員蔡素玉,全國人大代表、招商局集團董事李引泉,全國政協委員、雲南旅港同鄉會會長浦江,新華通訊社亞太總分社社長俱孟軍,鏡報執行社長、香港緬華互助會會長徐新英,香港緬華互助會主席王錦彪,香港文匯報副總經理姜增和,大公報副總經理田志偉等二十位嘉賓共同主禮開幕式,其中許曉暉、張國良、彭放、浦江分別為大會致辭。
活動開幕後,寬運大和尚作為漢傳語系佛教領袖代表,隨即向信眾開示,道出了現今社會大眾都有「放不下」、「執著」的都市常態,勸告大眾為了喜悅人生,自在生命,先要學會「捨」,才可以更快實現從不快樂的此岸到達快樂的彼岸的境界。
昂山禪師作為南傳語系佛教領袖代表,在緬甸是幾乎無人不知的大修行者,尤其在緬甸仰光的禪修中心有一千多人的禪修者,其號召和影響力更甚,他首次應邀蒞臨本港,並擔任是次論壇的主講嘉賓,為香港信眾地開示了如何可以做到自在人生、喜悅生命的基本要求,禪師深入淺出的說法,令信眾「聽出耳油」,這實屬難能可貴的機緣。
最後演講的是藏傳語系佛教領袖代表阿旺嘉措金剛上師,上師這次應邀出席論壇,是繼今年十月底參加崇聖國際論壇之後再一次參加的國際性佛教論壇。論壇上,上師講到了持戒的重要,講到怎樣從根本上獲得真正的喜悅與自在。「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上師多年來一直致力弘揚「人間佛教」。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學習佛法而獲得圓滿的人生、得到真正喜悅與自在的生命。
綜觀三位大師的精彩開示,以及互動對話,三位大師開示認為,放眼於現今社會的弊端,「貪」和「執著」是都市人普遍焦慮的「通病」,認為其根源在於佛家所謂的「慾念」過強。三位大師分別詳細講述了「貪、瞋、癡、慢、疑」對人生的負面影響,認為這將帶來不快樂的經歷;而快樂的真諦不在於表面的享樂,而在於內心的舒坦平靜,只要做到佛教的五種基本要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距離真正的快樂就很近了。
他們指出,人生的一切聚散都是緣起緣滅,每一刻都在變化,世上物質只能享受,不能絕對擁有,更不能佔有,唯懂得放下邪念和貪婪,以寬容慈悲的心做每一件事,將會在心底獲得真正的快樂,達到施與受的自在。慈悲無量,人生自然變得充實。
青海陀樂寺恭請昂山禪師為佛學導師的儀式也在開幕上隆重舉行。在與會者的見證下,阿旺嘉措金剛上師向昂山禪師頒授了聘任書,禮聘昂山禪師為「陀樂寺佛學導師」。
在港期間,昂山禪師與阿旺上師除了應邀出席與寬運大和尚在漢、南、藏三大語系佛教領袖「慈悲與智慧」對話論壇上,為400多位信眾開示外,同時,前往香港著名的天壇大佛、寶蓮禪寺、志蓮淨苑、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參訪,與寺院和中心負責人作深入的佛學友誼交流。
香港的對話論壇結束後,受中緬友好協會耿志遠會長的邀請,阿旺上師陪同昂山禪師前往北京,共同拜訪了耿會長及中緬友好協會主要成員。大家就如何通過佛教來維持亞洲穩定、增進中緬友誼、促進互鑒互通而做出最大的努力交換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