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在網上聽到一段王粵生老師教唱「合尺長句滾花」的錄音。在他教曲的年代,他已說是很少用到的了,又名彈詞滾花。教材的原文是這樣的:
泣春晚,悼花殘,
惜春惹恨惹愁煩,
落花飛紅隨風散,
多情自古恨漫漫,
早晚藥爐烟不散,
瀟湘夜夜,淚斑瀾。(合)
碎花瓣,撲簾間,
惜花還復葬花殘,
手把花鋤臨小澗,
春歸腳步似蹣跚,
片片猩紅,隨水泛。(上)
離小澗,轉亭間,
花魂飄泊似紅顏,
手築花墳葬盡花千萬,
不至飄泊無主怨孤單,
等候來年春歸,開燦爛。(士)
悲聚散,淚偷彈,
春去容易春歸難,
塵世未堪奴戀棧,
只是寶哥情重兩分難,
又怕玉石姻緣成虛幻,
枉抛心血,在人間。(尺)
這令我聯想到合尺長句二流,文句結構與這個很相似。我沒能力去考究兩者的關係或是流變,但直覺上也明白今天流行的合尺花、長句二流和這個合尺長句花都是同一個的結構系列,由四句組成,順次以合、上、士、尺去收腔。曲文中亦很常見長句二流和合尺花融會共用的鋪排,多時會在兩三句長二流之後,轉為合尺花作段落性結束。
這令我記起曾見過有授曲老師在〈金石緣〉一曲中所作的改動。曲段初,生唱長二流上場:“情繾綣,意纏綿……重會如花笑面(士)”,一共唱了三句長二流,順序以合、上、士去收腔,接著轉唱合尺花一句:“不辭披星和帶月,歸心早被白雲牽(尺)”,這就完成了一組完整的融合結構,合、上、士、尺四句齊全。但那老師卻在“不辭披星和帶月”這半句收一個長的士字腔,看來有點值得商榷的餘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