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 首頁 » 投稿 » 擸字的困難

擸字的困難

粵劇是一段親身在一個曲教學班課堂上聽到的對話:「老師,凡是慢板序之後,若是有擸字的話,我多數入不來,總是撞板的!」老師答:「唔!(遲疑了一少許)聽多點吧!聽多點就可以的了。(又稍歇)是啊,是,難的啊!否則何用交學費來學曲呢?」

擸字入拍確是有難度的,很多唱者都在這方面感到困惑,是因為容它許多變化。若不從過序音樂和拍值上去下點功夫,只單靠感覺和記憶去處理,是不太紮實的。

過序音樂雖然不是唱者的工作和責任,但最好能學習跟序哼音,清楚知道序尾的一板在哪裏;擸字就是在這序尾一板與下一板之間的時值分配工夫,是可以清楚地以數學切分來解釋的。

如上述的例子,老師至少可以帶領同學多讀幾遍慢板序的譜子,特別指出最後士上尺工上那尾叮的「上」字位置,再細分餘下的餘襯音樂與下一板的時值分配,這又是二份一、四份一、八份一的分數問題,總有方法可以掌握得到的。

一般擸字多是一字至四字,常用的處理手法也有不同的變化。一字的可有兩款,兩字的常用也有兩三款,三字的可多至四至五款,四字的也可有四款。在〈落霞孤鶩〉中“並摻扶我倚傍樓欄”的四擸字,李寶瑩用了較少用的分配方法,唱者都感覺比較困難,而〈映紅霞〉中的“游不出封建無形水線”更是少有的五字擸。

唱者若能領略一下四分打板方法,即像西樂的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處理,那對一拍子之間的前半板後半板二分一四分一八分一的時值分配就會比較清晰,對擸字入拍可有幫助。

撰稿:斯兄、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