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 首頁 » 投稿 » 倒字與抝音

倒字與抝音

粵劇21字抝音是曲常遇到的技巧問題,指的是字音唱了出來而未能讓聽者直接理解詞意,甚至往了錯誤的方向接收,造成不能達意的情況,有時還會鬧成笑話。

唱者的演唱功夫固然是因素之一,而譜曲填詞時的差誤也是主因。廣東發音最大的特點是有六聲九調的,一般通稱作廣東九聲。舉例如:詩、史、試、時、市、示就是第一聲至第六聲的排列,他們在同一個大音階內各有其所屬的音位,分別為:工、工、上、合、上、士六個不同的音階,各各之間有既已存在的音程差距,最高音是第一聲,最低是第四聲,兩個都屬平聲字。

第七聲等同第一聲屬「工」,第八聲等同第三聲屬「上」,第九聲等同第六聲屬「士」,但都在發聲後疾速收聲,造成疾頓的感覺,就聽成了別一個字的了。如「試」字發聲急收就轉為第八聲的「薛」字。即是廣東發音在一個同聲同韵的字音上,可在六個不同高低的音階上進行,形成九種不同的聲調感覺,分別成為九個不同的字(可以是有音有字有義,或是有音無字但有義,也會是只有音,無字無義。)

就單一個字的發音,理論上是不會出現抝音的。正如你叫一聲「喂」!那管用任何高低音去發出,聽者都聽到是「喂」!知道你在叫他。但兩字或以上的詞句,入譜時就要依從各個字在九聲中的既有音距差來進行,才不會產生抝音,出現倒字。

舉例說,「富貴」一詞,兩字都屬第三聲,在音階上是同度音,沒有音程差距,入譜就要配在同度音上,可以「上上」、「尺尺」、「工工」乃至「五五」、「生生」都可以,基本上是不會出現抝音的。但有時還可能聽到是「夫歸」的感覺,這是與前後曲文音律之間的協調問題,若是全段都在大喉高腔的演繹下,那「富貴」就是唱到「五五」也不會覺得「夫歸」。但兩字譜到「上工」「六工」等不同度的音階上,必定聽不出「富貴」這個詞意來。

說到這裏,也帶出了一個調性的感覺問題,唱曲人大多分不清轉調的作用,即是正線、反線、士工、尺五等不同調的音階運用與情緒感覺的關係,我嘗試舉個例子來體會一下吧!

陳大文」,一個人名,依九聲音距應屬「合士合」,即是「四六四」三個聲位。這不是說「陳大文」非配「合士合」這三個音不可,而是要依這三字的音距而行,中間一字必須高一度,可以配成「合士合」、「上尺上」、「六五六」等。而不同的音調高低,會給人不同的感覺。

大家試閉目想像一下,老師以「合士合」去叫「陳大文」,語調造成的意思可能是:「陳大文,成績頗勉強啊,要努力一下才是吧!」若是以「上尺上」去叫呢,語調可能是:「陳大文,恭喜你呀,會考成績很好啊!」要是以「六五六」去叫,就似是:「陳大文,你怎搞的,一次又一次搞錯!唏!」這就是音調高低所產生的不同感覺,或許就是所謂調性吧!

在此也引述一下陳卓瑩先生在他的著作粵曲寫唱研究中所提到的有關調性的形容吧!

        梆子中板──昂揚活躍歡快。

        反線中板──纏綿悱惻,帶悲憤。

        乙反類──哀怨傷悲。

        長二流──明朗流暢,合行進遠遊情境。

        八字二王──宜作敍事用,相對十字二王而言,較濃鬱哀傷。

        反線二王──帶怨恨味。

        乙反二王──有頹喪感。

 

撰稿:斯兄、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