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 首頁 » 新聞消息 » 龍樹菩薩在夾漈的神蹟

龍樹菩薩在夾漈的神蹟

        在永春夾漈村供奉龍樹菩薩的廟宇「西竺庵」,座落在村的西面山腰,面向村裏最高的山峰天柱山,其形狀有如雞籠,據當地風水大師介紹,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風水穴,可見當年村裏對廟宇的選址也極其講究。

        既然漢地都早已淡忘了龍樹菩薩,但是夾漈村為什麼還能在560多年一直堅持這系的信仰呢?龍樹菩薩這信仰是何年、何日、何時、何人傳到這裏呢?編者幾年來嘗試走訪了村裏最虔誠、最具資格、對信仰最有研究的前輩,但他們都沒有文字記載核實龍樹菩薩在村裏的歷史,靠的只是一代又一代的口傳,以及他們的記憶,講出了點點滴滴的故事。

        那又為什麼說龍樹菩薩在這村裏最少已有560多年信仰歷史呢?據稱,夾漈村(古稱西村)原是一個雜字姓的小村落,姓氏包括有劉、陳、柯、黃、歐陽、洪、趙、董、郭、鄭等10個姓氏(這是族譜記載,另說還有上官等姓氏)。據《永春夾漈鄭氏族譜》記載,1458年(即明朝英宗天順二年)鄭玉崇(字尚禮,號敦厚)從德化遷入西村工作,未久村裏雜字姓眾志成城,齊集發心募捐興建西竺庵供奉龍樹菩薩,但工程臨近尾聲,鑄鐘匠師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鑄成廟裏的鐘耳,大家在惆悵之時,鑄鐘匠師一再追問募捐的負責人,到底有沒有齊集全村人發心捐獻成就佛事?就在與會人士思前想後、翻來覆去之際,驟然才醒覺尚未向一名剛入村看守鴨群的鄭姓窮人(即夾漈村鄭氏始祖玉崇,敦厚公)諮詢意願。

        募捐的負責人隨即前往問敦厚公是否願意參與捐獻善款建庵鑄像?敦厚公答:「非常樂意,但身上只是一個銅錢,是否接受捐獻?」發起人欣然接受,當鑄鐘匠師把敦厚公一個銅錢扔進爐中,廟內的鐘耳即時鑄成,在場人士均稱「奇哉」!而當時鑄鐘匠師曾預言:「這個村莊將來是鄭姓子孫的天下」。想不到560多年後的今天,夾漈村確實成為敦厚公子孫的福地,目前村裏僅餘兩戶黃姓和劉姓,其餘全是來自鄭氏敦厚公的後裔,村民99%都姓鄭,村民全是同宗共祖。

        相信560多年前的敦厚公也意想不到自己區區的一個銅錢,居然福蔭出千千萬萬的子孫。是的,在富裕人的眼裏,區區的一個銅錢算不了什麼,但當時一個銅錢是敦厚公的所有財產,他能如此無罣礙地獻出自己的所有,這是最大的福德因緣,也可能是這種不求回報、全心全意的奉獻態度,正是最好修善積德的機緣,才能庇蔭世世代代的子孫。

鄉間獨一無二龍樹菩薩造形

        我們如果想見龍樹菩薩的形象,除了在藏傳的唐卡(請參閱《聽講龍樹菩薩的故事》 旦增央噶著的《龍樹菩薩唐卡造像特點》一章及《龍樹菩薩聖像全集》一章)中可以找到,其他坊間對龍樹菩薩形象幾乎沒有概念。但這村裏的龍樹菩薩造形確是獨一無二,而有關的造形也有一段故,據村裏歷代以來的口傳是,當年村裏要造龍樹菩薩供奉時,大家對西方天竺來的龍樹菩薩沒有概念,無從入手,於是菩薩就在塑像匠師的夢裏示現,並指示他在指定的時辰,前往鄰近的水井,然後菩薩在井底示現了「手提火輪劍,足踏(高低、前後)火輪燈,眉間現天眼,三眼看世間,身穿袈裟衣(衣前童子挑經書、衣後背有乾坤袋)」(請見下圖)的形象在井底,匠師從而塑造出大家現時所見的形象。

        從此,西竺庵供奉的龍樹菩薩像,即使經歷多個時代的變遷,或遭破壞,或被盜竊,但一直沿用原來的造形,並規定庵內供有三尊大小不同的金身,包括主尊高為2.5佛尺,至於一副及二副高度稍小,喻意各守其位,而其造形有別於我們目前在市面上所見的唐卡形象,所以說這裏供奉的龍樹菩薩的形象是獨一無二的。

        在文革所謂破迷信時期,供奉龍樹菩薩的西竺庵也未能倖免,據現時已80多歲的鄉親憶述,在文革1970年前後,西竺庵門前有三大棵的杉松,有如三炷高香立於廟前,但在掃除傳統文化時,這裏亦遭受破壞,有些風景已不復再。然而,在那期間,菩薩也曾示現過一些神蹟故事。

神蹟故事一:

        話說在文革期間,有破四舊之說,當時一些所謂破迷信的「積極份子」將龍樹菩薩金身抱到村裏的小學裏要進行砍伐和焚毁,但每當斧頭砍下之時,菩薩金身居然從地重新立正,來來去去經過了3次,菩薩金身才告嗚呼。

神蹟故事二:

        當三尊龍樹菩薩金身在村裏小學被毁之時,村民見到西竺庵門前三棵大杉松(被視為三尊龍樹菩薩象徵)也徐徐倒下,隨之三條非常閃爍的金龍飛向萬里長空,而三棵大杉松倒下時,居然沒有破壞鄰近的民居,村民均謂稱奇。

神蹟故事三:

        文革期間,一班積極破迷信的人士要毁佛像、破佛廟,村內有一名護法人士於心不忍,偷偷將三尊菩薩金身抱放在天柱山下「打石窟/堀」的竹林裏,聽說菩薩曾報夢給一對當年只有30多歲的夫婦,請求這對夫婦保護金身。豈料這對夫婦見難不救,聽說這對夫婦一家日後諸事不順,後來得以高人指點,透過佛事在菩薩像前求懺悔,景況才慢慢得以舒緩和改善。

        有關本公司出版及發行書籍事宜,查詢電話:000852-31162600,或電郵: sinoculture.pr@gmail.com